close

  高考只有300多分,卻收到“名校錄取通知書”,難道是天上掉餡餅?日前,長沙岳麓警方接到學生報警,他們在交了1萬多元學費後,發現自己就讀的根本不是什麼名校,而是一個自考培訓班。(11月26日《長沙晚報》)
  時下,幾乎每個學生都有名校情結,寒窗苦讀12年,每一個學生的夢想都是進入一所名校,特別是美譽度頗高的“211”、“985”高校。在以分數來決定所讀大學的“等級”的高校錄取體制下,對於考分太低的學生,進入夢寐以求的名校顯然成了一種難以實現的奢侈。低分學生也可以讀“名校”,這無疑相當於在烈日下暴曬多時、饑渴難忍的人能夠飲得一杯清水,其身心的滿足感是無法言喻的。可是,“船隻”只有那麼大,能在波濤洶涌的“大海”里安全航行?天上真有掉餡餅的美事?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吃“餡餅”是需要付出代價的。24名學生便為吃“餡餅”付出了代價。犯罪團夥利用低分學生的“名校情結”,偽造錄取通知書,從中謀取利潤,而其中的受害人竟達24人之多,說明在高校錄取事宜上,犯罪團體還是有生存“土壤”的。“名校情結”在中國人的骨子裡根深蒂固,破除“名校情結”,亟需尋找各方面的合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就業競爭壓力日益增大,上千人擠過“獨木橋”早已不是新鮮事。前段時間,就有媒體報道,在廣東中山大學的一場招聘會上,一家來自深圳的企業赤裸裸地把薪酬按照學校出身明碼標價,清華等名校畢業的學生在薪酬上有先天優勢。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有違公平的。用人單位錄用人才的標準應當是,根據求職者的工作能力,而不是詢問“英雄來自何處”。不得不承認,名校在培養人才方面確實有它的優勢,名校的畢業生在學術涵養和個人能力方面也普遍強於普通高校畢業生,但“出身論”不應是求職的門檻,用人單位應給予求職者公平的競爭機會,市場自會淘汰能力不夠者。否則,學生的名校情結很難在根本上得以改觀,詐騙團夥也會持續出現。
  而揆諸此次詐騙事件,學生與家長紛紛受騙,除了“名校”特有的“吸睛力”和“招生老師”高超的“演技”外,家長和學生的識騙能力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詐騙團夥利用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特點,而年齡尚小的學生顯然抵制不住“名校”的誘惑。可見,普及一些常見的防騙識騙技能很有必要,特別是在剛剛升學的新生和家長間。
  要從根本上破除“名校情結”,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治標上,各中學應加強對學生正確擇校觀形成的宣傳教育,鼓勵學生進入符合自己分數水平的高校,而不是“想方設法”擠入“名校”,同時,用人單位在進行校園招聘時,理應脫下有色眼鏡,用公平公正的方法錄用合適的人才。在治本上,國家應註重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加大對普通高校和職業技術學院的投入,讓普通的院校亦能培養出色的人才,增強普通院校畢業生的競爭力,唯有如此,學生的“名校情結”才有望得以改觀。
  文/陳姣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原標題:破除“名校情結”亟需找到合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z09azevu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